close

未來是難以預測的,但我們可以想像。在不可知面前,這裏沒有權威,有的是集思廣益。為此,我們請來跨國諮詢集團的董事,請來知名商學院的教授,請來財經網路專家,請來資深財經觀察家,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視野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未來公司的圖景。

 

偉大公司的組織模式

 

很多公司都夢想著做成“百年老店”,那麼就讓我們就設想一下未來這些偉大的公司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形態?

 

首先,我們可以想像到,未來大多數傳統行業將是全球範圍的高度壟斷,因此世界經濟的總體格局應該是國家和大公司的矩陣型。一家大公司總裁可以操縱的財富和影響已遠遠超過一些小國家的總統。雖然目前已存在這樣的現象,比如,沃爾瑪的銷售額已超出一些不知名國家的GDP,但是,沃爾瑪的總裁還不會去出席其他國家政府會議。而在未來,國家年度經濟會議會看到跨國大公司總裁的身影。

 

這些大公司內部組織架構還是矩陣型,比現在的更複雜,主要是職能部門的每個位子都有兩條甚至三條的彙報線。無論是業務單元或公司職能都分成兩種組織行為——“策略”和“執行”。“策略”行為關係公司成敗,所以這樣的職能肯定會存在,儘管可以由諮詢公司來提供參考建議。而“執行”部分中與公司核心競爭力無關的職能部門,如果沒有外包的話,則是組成“共用服務”部門。舉例而言,人力資源職能與業務單元是矩陣的關係,那麼在人力資源內部,又是由集中的共用服務和分散的“業務夥伴”組成。“業務夥伴”通常在他或她支援的業務單元工作,是共用服務部門的內部客戶。其實已有一些跨國公司採用這樣的結構,比如微軟,Intel,Unilever,BP等公司。

 

那麼與目前最大的不同會是什麼呢?是員工的雇傭關係。由於科技的發展和工作流程的標準化,更多的職能可以被外包。所以,雖然一個公司的組織架構非常複雜,有很多人員在這家公司上班,可是這些員工不一定是屬於這家公司。原則上,所有對核心競爭力沒有影響的“執行”行為都可以外包給專業服務公司。那麼對於大多數員工而言,雇主不一定是每天去上班的公司,所以換工作不一定需要換雇主。

 

總之,未來大公司的組織結構是多重矩陣型,更加複雜,但是大多數崗位被標準化後外包給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服務公司也漸漸形成高度集中的行業,在價值鏈中的作用也變得舉足輕重。而對大多數員工,雇主公司和上班的公司是不一樣的。

 

公司將只保留兩個部門 

 

在一個傳統的公司架構裏,你總會看到包括研發、行銷、採購、製造、物流、售後服務在內的各項增值活動,以及包括戰略、財務、人力資源、資訊系統等在內的輔助性的管理活動。

 

然而,這些組織形式將會逐漸鬆散,直至紛紛瓦解。隨著資訊技術的不斷發展,公司與公司間的交易成本日益下降,未來的公司組織形式將呈現兩種趨勢,即:圍繞核心能力進行的專業化發展和圍繞價值鏈優化進行的動態協調。

 

首先,未來的公司將越來越專業化,傳統公司架構裏的各項活動均可以成為一個未來公司賴以生存的核心。今天我們看到的各類生產製造及服務外包活動已經是這個趨勢的萌芽。如果其中某一環節出了問題或者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導致一個外包服務商不再合適,未來的解決方案不是將價值鏈所有的活動放入自己公司的麾下,而是尋求與其他的專業公司合作。正如海灘淺水中飄逸的沙粒,隨著波浪不斷重新排列,形成美麗的波紋。

 

所以,未來的公司將只有兩個部門:一個是公司核心能力之所在,也許是研發,也許是品牌行銷,也許是採購、製造、物流、售後服務在內的各項增值活動。讓我們暫且稱之為“核心能力部”;另一個則是公司用來不斷優化整合價值鏈的部門。其任務是在市場上尋找與其核心能力相關的價值鏈上其他環節的專業公司,並與他們形成良好合作關係。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價值鏈管理部”。

 

產出“生活方式”的公司

 

未來公司組織的終端,輸出的不是產品,而是一種無形的生活方式。而未來的管理,則是發現當下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以及創造未來恰當的生活方式。因此,公司要成為一個開放性的組織平臺,它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啟動每一個員工的“想像力”,而啟動每一位員工的想像力,並不來自於組織的各種激勵,而是來自個人的興趣愛好和快樂的生活態度。

 

在傳統生產方式管理時代,工業企業在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質優價廉的“標準工業品”的同時,也將整個社會生活塑造成了標準化、格式化、統一化的生活方式。整個社會在長期的生產標準化、可複製性、可衡量性的嚴格訓練下,一個具有獨立個體意識的“社會人”就被塑造成了一個標準化的“工業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malljiro 的頭像
    smalljiro

    自由的心與財富

    smallji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